如何打造一个可控的金融业务Agent?

  • 2025-08-06 09:43:24
  • 899

文章从规划与反思两大模块切入,给出任务颗粒度、乐高式工具、MCP语义规范、参考Memory等一整套“可控”工程化方案,并附模拟博弈的演练场设计,让金融机构在私有化、长周期的严苛环境中,也能把AI用得既聪明又安心。

在金融科技加速发展的当下,智能化升级已成为行业共识。然而,在与金融机构的深度交流中,两大痛点逐渐显现:

其一,产品迭代流程冗长,即使是微小的功能调整,也需历经需求分析、架构设计、代码开发、多轮测试等一系列完整发版流程,加之大量客户采用私有化部署模式,导致每一次更新周期漫长。

其二,人工智能应用边界的把控存在两难困境,过度释放AI能力虽能解决复杂长尾问题,但可能引发模型失控风险,而严格限定AI执行范围,又会让A系统在面对多样化业务场景时显得僵化无力。如何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释放AI的最大效能,成为金融科技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课题。

一、动态Agent:金融场景智能化的新答案

为破解上述困局,动态Agent技术是当前的最优解。

依托大模型能力,能够自主规划执行路径的智能体,正成为金融场景智能化转型的新引擎。动态Agent具备两大核心能力–规划与反思,通过二者协同运作,试图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中实现高效决策与风险可控。

1.1、规划能力:两种模式的权衡与选择

Agent的规划能力主要通过分解优先(Decom-position-FirstMethods)和交错分解(InterleavedDecompositionMethods)两种设计模式实现。

分解优先模式将任务拆解为多个子目标,再依次为每个子目标制定执行策略,这种模式适用于逻辑清晰、步骤明确的标准化业务流程;而交错分解模式则打破了传统的线性规划思维,在任务分解与子任务规划间动态切换,每次仅聚焦当前状态下的一两个子任务,更适合处理复杂多变、难以预先定义的金融业务场景。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如何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灵活选择与组合,成为提升Agent规划可控性的关键。

1.2、反思模块:智能体的“自我进化”引擎

反思模块作为动态Agent的前沿技术组件,赋予了智能体自我认知、决策优化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它能够对Agent的行为逻辑、决策过程、知识储备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情况进行主动复盘、深度分析与实时调整,如同为智能体安装了一套“元认知”系统,使其在复杂金融环境中具备更强的适应性与抗风险能力。然而,规划与反思能力的强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实际应用中,这两大模块恰恰成为不可控因素的高发地。规划路径的碎片化可能导致模型产生幻觉,做出不符合实际业务逻辑的决策;而反思过程如果缺乏有效引导,也可能陷入无意义的循环,甚至放大错误认知。因此,构建可控的规划与反思机制,成为打造安全可靠金融Agent的重中之重。

二、规划可控性:从业务需求出发的多维优化

2.1、聚焦业务工具,提升任务颗粒度

要实现规划路径的可控,首要任务是从金融业务需求出发,完善业务类工具体系。相较于技术导向的碎片化工具,更应提供具备高集成度、强业务属性的工具,确保每个工具都能独立完成相对完整的业务任务。这样既能减少因任务过度拆解导致的信息丢失与模型幻觉问题,又能降低路径规划的复杂度,提升执行效率与准确性。

2.2、构建完善工具体系,践行“乐高思维

吴恩达提出的“乐高思维”为Agent工具设计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其追求单一的“全能系统”,不如构建丰富多样、灵活组合的工具模块。在金融领域,从账户管理、交易执行到风险评估,每个业务环节都需要特定的工具支持。通过不断扩充工具种类,如同收集不同颜色、形状的乐高积木,金融Agent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快速组装解决方案,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降低因工具缺失导致的规划失误风险。

2.3、规范MCP描述,增强大模型理解能力

在金融业务中,许多专业术语和操作流程对于大模型而言晦涩难懂。以恒生电子的融资融券交易接口为例,传统的简单描述“用于客户进行融资融券交易”无法让Agent理解背后复杂的业务逻辑与规则约束。通过引入恒生研究院规范下的分层业务逻辑说明文档,对工具进行规范化的MCP(大模型友好)描述,明确前置条件(如客户已开通融资融券业务权限、账户保证金比例符合要求),Agent在执行交易接口时,便能依据规范描述,有条不紊地完成权限校验、保证金检查等前置步骤,显著提升执行的准确性与合规性。

2.4、引入参考Memory,借鉴历史经验

恒生研究院提出的参考Memory为Agent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不同于传统的长短期Memory,参考Memory存储了历史相似问题的问答方法与解决方案。在执行新任务前,Agent会先参考这些历史经验,结合当前业务场景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避免“重复造轮子”,降低因经验不足导致的规划失误风险。这一方法不仅在Agent系统中成效显著,在RAG(检索增强生成)、FAQ(常见问题解答)等技术场景中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且性价比高,极具推广价值。

三、反思可控性构建:多维度引导与强化

3.1、参考Memory:约束反思方向的“指南针”

在反思环节,参考Memory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预先加载历史案例与最佳实践,参考Memory能够为Agent的反思过程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避免陷入无意义的空想或错误归因。在处理复杂金融业务时,Agent可以借鉴过往相似场景的反思经验,快速定位问题根源,制定有效的改进策略。

3.2、基于反馈数据的模型训练

真实的业务反馈数据是训练可控反思能力的宝贵资源。在金融场景中,通过收集客户操作记录、交易结果、风险预警等多维度数据,结合专家标注与人工审核,构建足量的高质量反馈数据集。利用这些数据对Agent的反思模块进行针对性训练,并结合恒生研究院大模型的训练策略,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业务目标与风险边界,在反思过程中做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判断与决策。

3.3、Agent博弈:拓展场景认知的“演练场”

面对不可预知的复杂场景,Agent博弈机制为提升反思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机制借鉴Alpha-Zero的互相博弈理念,通过多个Agent之间的模拟对抗,不断探索潜在业务场景,挖掘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与优化空间。在博弈过程中,Agent不仅能够积累实战经验,还能通过观察对手策略,发现自身不足,从而在正式业务场景中实现更全面的风险预判与更高效的问题解决。

在金融科技高速发展的浪潮中,动态Agent技术为行业智能化转型带来了无限可能。通过恒生研究院的大模型可控技术积累构建可控的规划与反思模块机制,既能充分发挥大模型的智能优势,高效解决复杂业务问题,又能有效规避潜在风险,确保业务安全合规。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与实践经验的持续积累,可控Agent必将成为金融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利器,开启金融智能化的全新篇章。行业需继续在AI可控智能上发力,为金融智能业务提供安全、合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