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数学与人工智能”学术会议落幕

  • 2025-08-01 17:55:21
  • 861

7月26日,由斯梅尔数学与计算研究院、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主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指导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数学与人工智能”学术会议在世博中心落幕。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为本次会议致辞。他指出上海始终高度重视数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推动数学基础创新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更上新台阶,实现1+1大于2的效能,让数据源的理论研究与产业应用需求精准对接,搭建各类产学研用的平台,营造创新人才优越的发展环境。

会议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数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发展路径。

袁亚湘院士表示数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将日益紧密,数学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愈发凸显。在布局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时,不能仅聚焦于计算机等工科领域,而应当充分重视数学学科的关键支撑作用,吸纳数学家深度参与,以充分发挥多学科协同创新的优势。AbdonAtangana教授认为数学与人工智能的研究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由于AI只能基于已有知识进行推导,若研究者对该领域不够精通,将难以察觉这其中的错误。EvaMiranda教授指出传统数学研究方法在人工智能时代正经历革命性变革,并以自身研究为例介绍了团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证明流体运动轨迹的研究。她强调这种交叉研究拓展了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呈现出数学与人工智能呈现协同发展的良性关系。

许进超院士提出数学界需建立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将逼近论、优化理论等传统优势领域转化为AI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提升模型架构设计、优化算法解释等关键环节。孟德宇教授强调了数学思维在机器学习中的核心作用,认为数据、模型和算法的本质是一种形式化语言,只有通过严格的数学分析才能深刻理解并改进机器学习方法。通过理论创新与工科团队合作,在算法设计、模型解释等环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终推动机器学习在性能和可解释性上的双重突破。FabioRamos教授提出通过数学结构将物理原理嵌入神经网络架构,而非简单引入物理变量,以构建更泛化的框架,利用数据驱动方式实现物理规律的隐性表达,通过物理解法知道AI模型的设计,可以推动AI在科学计算领域的突破性应用。

EfimZelmanov院士指出,人工智能在需要深度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数学证明领域,尚难以完全替代人类研究者的独特作用,反映出其对于人工智能在数学研究中的作用的辩证性见解。金石院士认为AI与数学的结合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增强",它打破了人类固有思维的限制,使得研究者能够同时处理多尺度、高维度的复杂问题(如跨行星科学计算与微观分子模拟的协同)。董彬教授表示,AI可自动化处理繁琐计算等重复劳动可以显著降低数学研究的技术门槛。这种变革不仅会加速数学研究进程,更将重塑数学作为"基础语言"的学科定位,使其从封闭的专家系统转变为开放的问题解决平台。杨志坚教授犀利地指出,当前AGI的发展模式是"乱战"状态,缺乏像传统科研那样的组织性。他提出AI有“三条腿”:数据、算力、算法,其中数学界最能发力的是数据——包括构建数学专用数据集、建立数据标准等基础性工作。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受邀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和与会嘉宾进行了交流。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数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提出了诸多前瞻性见解,不仅搭建了跨国界、跨学科的高端对话平台,更推动了全球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深度协同。斯梅尔数学与计算研究院、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也将持续深化国际合作,通过开放共享的研究范式,加速数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交叉创新,为人类社会智能化转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并继续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助力开创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智能未来。